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人经常感叹人生无常,去日苦多,时间一去不复返,艺术通过这种凝冻把它变而为体验众多人生的心理途径,直接培育、塑造人的自觉意识,丰富人的心灵,确证人类的生存和个人的存在。
中国很少有专门的艺术博物馆。北京天安门前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的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吗?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中国国家博物馆内部
这些千百年的古典作品中所包含的中国民族的审美趣味、艺术风格你真的懂吗?
正如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说,“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美的历程,中国传统又那么长久,要串起来,读下去、搞明白,就更麻烦、更费劲,也就更难得有兴趣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内部
那么为什么还要去了解这些东西呢?
那便与培养“一颗中国心”有关系吧,愿你能在这么多义、朦胧和不明确性的领悟琢磨中,读出些中国传统的味道和兴致来。
佛陀世容
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它们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内容服务的。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
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像、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
唐代佛教雕塑中,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和君君臣臣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充分表现了宗教与儒家的同化合流。
隋唐的壁画是以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来取得心灵的满足和神的恩宠。天上与人间不是以彼此对立而是以相互接近为特征。这里奏出的,是一曲幸福存梦想,以引人入胜的幻景颂歌。
宋代石窟:尽管洞窟极大,但精神全无。壁画上的菩萨行列尽管多而且大,但毫无生气,简直像影子或剪纸般地贴在墙上,图式化概念化极为明显。甚至连似乎是纯粹形式美的图案也如此:北魏图案的活跃跳动,唐代图案的自由舒展全没有了,有的只是规范化了的呆板回文,整个洞窟给人以一派清凉、贫乏、无力、呆滞的感受。
宋元山水意境
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它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同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美的珍宝。延续前年的中国山水画又不是一成不变的,绘画艺术的高峰在宋元。
宋代的绘画犹如“无我之境”,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也并不自觉意识到。
北宋浑厚的、整体的、全景的山水,变而为南宋精巧的、诗意的、特写的山水,前者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后者以秀丽、工致、优美胜。两美并峙,各领千秋。
元代的山水画,他们所描绘的自然是更为辽阔或浓密的,但其美学特征和艺术意境却与倪云林一样,同样是追求笔墨、讲究意趣的元画,同样是所谓萧疏淡雅,同样是“有我之境”。
青铜饕餮
以餐餮(tāo tiè)为突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已不同于神异的几何抽象纹饰,它们是远为具体的动物形象,但又确乎已不是去“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在现实世界并没有对应的这种动物;它们属于“真实地想象”出来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是为其统治的利益、需要而想象编造出来的“祯祥”或标记。
青铜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美学风格由活泼愉快走向沉重神秘,它的特征是,原始的全民性的巫术礼仪变为部分统治者所垄断的社会统治的等级法规,原始社会末期的专职巫师变为统治者阶级的宗教政治宰辅。
它们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等等(如时下某些美术史所认为),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到这里就告一段落。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
美学大家李泽厚年轻时著有《美的历程》,被誉为当代经典,中国艺术入门书。以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观点讲述了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美”的发展历程。冯友兰曾如此称赞:“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这些不同的部门,你讲通了。死的历史,你讲活了。”
“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吴冠中
现在很多人穷,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生活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枯萎。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木心
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对于领会和把握这个巨大而重要的成果,该不只是一件闲情逸致或毫无意义的事情吧?
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为了让孩子从小有欣赏美的能力,《给孩子的美的历程》给孩子多方位呈现八千年中华艺术之美,给孩子过目不忘的美的教育。
“给孩子”系列第七部《给孩子的美的历程》根据著名美学家李泽厚的力作《美的历程》删编而成,保留了适合孩子、也有必要让孩子阅读的内容,并配以109幅古代艺术品图片。以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观点讲述了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美”的发展历程,将“美”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清楚、具体地呈现在孩子眼前,给予孩子美的教育和欣赏美的能力。
作者李泽厚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
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美的历程,本来就相当庞大、复杂、多样,中国传统又那么长久,要串起来,读下去、搞明白,就更麻烦、更费劲,也就更难得有兴趣了。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中国八千年的艺术发展历史,涉及数百种艺术作品,贯通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点击“阅读原文”,继续美的历程
-End-
编辑:赵佳然 2016.12.17
近期新书一览,点击书封即可看到有关内容!